无数民众对精油的认知只停留在: 闻起来香香的、芳疗就仅止于按摩美容的概念等等。这都会让我觉得有点可惜了“芳香疗法”,中医和芳疗有其共通性。沈莉莎 文
近年来在健康方面的门诊中,除了保健食品、草药、饮食认知、生活习惯会影响体质以外,精油的使用也成为能够影响和改变身体状况的因素之一。
我曾经调配针对过敏体质的精油加基底油给有足藓的患者,她一开始也是半信半疑,用了以后皮肤状况确实改善很多。她说:“从来没有觉得精油会有效,以前都觉得只是商人的噱头,刚开始用时,并没有信心,但现在是我的救命油。”
精油,其实并不代表芳香疗法的全部。还必须从身心状态、体质(表里、寒热、虚实)去调配用油,而不是一种症状就用一组配方,有时候会同病异治,这也是我投入芳香疗法的初衷。中医、中草药、芳香疗法有其共通性,当然也有其异质性。
中医芳疗的精神
营销学提到,最重要有三件事,就是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传播定位。同样的道理,芳疗人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熟悉精油及纯露的特征(中医芳疗中包括性味及归经)、个案的体质(延伸至中医证型)、芳疗配方使用的剂型及途径。
什么是中医芳疗?是使用中药精油?或是把芳香精油使用在经络上?以上只属于中医芳疗的一部分。精油和中药类似,具有补泻、寒热、升降出入、归经不同的特性,重点是要辨别人的体质,才能应用得当。
芳疗和中医类似,不是给予精油或药物就能一劳永逸,而是一步步地调整人体的微环境(体质),进而达到疗效。
因此,中医芳疗的精神,在于进一步辨别精油的性味、归经、安全性,融合中医辨证论治,依照体质给予最适当的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无法完全取代任何一种医疗
由于网络的普及,许多人当身体不适时,会习惯性的上网寻求养生资讯。近年在门诊中发现,除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多种类的保健食品与草药的补充,和过度激烈的瘦身饮食会造成体质弱化外,精油及纯露使用不当也是造成体质弱化的因素之一。
有一些民众认为精油不过是做按摩时闻起来香香的油,抑或认为类似薰衣草帮助睡眠及缓解情绪的宣称不过是商人行销的噱头;另一些民众,则是深刻相信精油可替代医疗药物或是保健食品,经常性地口服精油,当精油在体内累积一段时间,造成身体不适后,再来诊所寻求帮助,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为人们因错误使用精油造成的伤害而感到惋惜。
芳香疗法确实是很好的辅助疗法,但是需要对其有正确的认知与运用,才能帮助改善体质。投入临床芳香疗法多年,我深知芳香疗法有其适应症,也有其局限性。芳香疗法无法完全取代任何一种医疗,但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
芳疗不应该用症状来对号入座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按照芳疗书上写的方法调油,症状却没有改善,甚至还会有副作用?这几年,我在临床上真的遇到太多产生副作用的案例,都是因为没有注意使用精油的安全守则,以及辨证错误导致,甚至多数都没有辨证。由于不建议民众自行口服精油,所以中医芳疗可以归类为“外治法中的内治法”。因为中医芳疗多是从外涂抹的方式,通过皮肤、黏膜、孔窍等处吸收而发挥作用,所以是“外治法”。
如果是肉眼可见的局部辨证而给予芳香疗法调油,属于“治标”,则是偏于单纯的外治法;然而经由中医整体辨证而给予芳香疗法调油,并施用在问题经络上,属于“治本”,则是外治法中的“内治法”。
外治法中的内治法还必须考虑精油分子走的方向与距离,这就取决于剂量、浓度或疗程时间。然而不能为了疗效就无限制的加重剂量或浓度,这还牵涉到施治经络或局部皮肤、黏膜、孔窍的耐受度。耐受度低的地方就需要降低剂量或浓度,并拉长治疗时间。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饮食宜忌、生活作息、调和情志、释放压力,这些都是让中医芳疗立竿见影的诀窍!
精油有没有过敏问题
任何精油都有可能引起过敏,如果你使用精油之后出现皮肤痒或是呼吸困难等反应,就是发生了过敏。过敏可分为立即性及延迟性,严重的可能要人命。
此外还必须厘清:是否使用了比较劣质的精油?精油浓度是否太高?因为芳香疗法的临床使用,是依据皮肤或黏膜的种类及厚度、正气虚弱,来决定精油的剂量与浓度。
有些未经稀释的精油使用在皮肤上,很容易造成皮肤灼伤,如肉桂、野马郁兰、百里香等;还有些具有光敏性的柑橘类精油,如柠檬、甜橙、葡萄柚等,涂抹之后去晒太阳很容易会晒伤。
另外,同样成份的精油使用一段时间后,最好再咨询芳疗师是否应继续使用,因为精油分子同样会有接收器饱和的问题,而导致失去疗效。

沈莉莎 Elizabeth Shen
沈莉莎老师毕业于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获得英国IFA校长级芳疗讲师和美国NAHA国际芳疗讲师认证,现任ALIZ芳疗教育总监,品牌“梵溪花园”的创始人,品牌“植述”的特约芳疗香氛顾问,“朴真”精油原料供应商的特聘雇问。沈莉莎老师曾担任多场明星演唱会、舞台剧和高端时尚活动的御用调香师,是包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在内的多家高等学府的特聘芳疗讲师,并频繁受到知名企业邀约提供认证培训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