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的习俗在外人看来,完全自成一统
广东,简称粤,因位居五岭之南,又名岭南。除了有五岭阻隔以外,与历来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数千里之遥,自古就被视为蛮荒之地,罪人流氓迁徙之所。古代官员被贬斥之地往往就是岭南。像宋代大文豪苏轼就被曾经被贬广东惠州,再到原属广东的海南。据记载,过五岭时,官员大多都有“有生之年不得归故里”的悲戚之感。
这也难怪,广东因偏居一隅,经济也好生活也罢,统统数十倍落后于中原。粤人还说一口“鸟语”,乍听起来完全如蒙烟鼓里,非好几年工夫浸染不能听出个所以然来。粤人的习俗在外人看来,也完全自成一统:粤人早上爱上茶楼来个一盅两件,晚上却早早归家叹老火靓汤;也爱插个花,但并不搞什么文人雅集,平时师奶们买菜时顺便买一把,红红绿绿随意搭配,到了年三十前三天万人拥往花市买花;大年夜不包饺子,却喜欢在年前炸上一大堆油腻腻的油角煎堆。可以想象,粤人的习俗文化在居正统的人看来,自然不值一哂。
边缘文化之地
粤人说粤语,赏粤剧。粤以北的人则看被称为国剧的京剧。在正统的普通广东人看来,粤剧与京剧不过同为戏剧的一种。讲究舞台描画,推崇扮相、身手和唱腔,但京剧与粤剧的历史定评不消说也知道相差甚远。什么十大名伶名丑,统统没有广东的份。粤剧虽然也有新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等明星,但其冠盖顶多只能满粤港。民国四大名伶之一的马连良在新中国成立时一度定居香港,但终因粤人之中知音太少,决意北返。看来,北方人不甘久居言语不同、知音缺乏的蛮荒之地也由来已久。
说到岭南建筑,当首推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的陈家祠。陈家祠是陈氏宗族祭亦作书院,供同宗的子弟读书或上省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使用。颇具岭南特色的木雕、石雕、砖雕、瓦雕、牙雕、陶塑、灰塑等均有体现。2004年香港邮局发行第三套神州风貌系列,陈家祠击败众多对手,继壶口瀑布、苏州网师园之后登上香港邮票。可惜的是,书院虽然有名,却出不了能与书院齐名的学子。广东缺乏文化一说可见自有其渊源。
清末民初广东还出了个岭南画派。广东番禺人高剑父、高奇峰与广州人陈树人先后留学日本进修画艺,借鉴日本南画和西洋画法描画岭南风物,岭南风情浓郁,风格自成一派,世称岭南派。岭南派第二代骨干代表画家关山月还在正如抗战等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上实现了超越,因此备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赏识。1959年,他与另一位大家傅抱石应邀为建国十周年绘制巨幅山水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悬挂于象征中国权力最高机构的人民大会堂正厅。岭南派的声誉也由此到达一个顶峰。不过,论及岭南画派的艺术成就时,行内人却有不少保留。
文化荒漠之名
广东的憋闷一直要到上世纪的70年代末才终于得以一吐而快。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执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广东因毗邻香港之故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最早的受益者之一。从香港转移过来的制造业迅速拉动广东的经济,使得广东的生活水平来了个大跃进,羡慕得全国人民直掉口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迅速成为了新时代家喻户晓的民谚。
改革开放的东风一下子把广东人的经商和热情吹送到白热状态。本已不爱空谈的广东人更是专心致志地埋头苦干,赚钱脱贫;本就不忌讳Taboo公开谈钱的广东人更是开口就是钱,闭口还是钱,一早上茶楼切磋生意经,晚上再上茶楼比较成果。这些在那些从讲究面子,绝不轻易言利的北方人看来,广东完完全全就是一个铜臭熏天的生意场。
广东人还好吃。虽然传统上中国人都食不厌精,但让北方人难以接受的是,在广东,蛇虫鼠蚁猫等均可大排宴席。广东人的好吃未免过于野蛮,而且好吃的潜台词就是一味贪图口腹之欲,与诸如风雅之事完全不搭界。
当时,光怪陆离的、灯红酒绿的香港是一个灼灼闪烁的发光体,而广东就是一面折射镜。陈真头、柔姿装、翻领大西服、蝙蝠衫、健美裤、蛤蟆镜等,都是经由广东发散全国。广东俨然成为全国潮流资讯的始发站。这时候,全国惟广东马首是瞻。转过头来,全国人民却讥讽广东连同香港只有商业没有文化。广东背负文化荒漠之名一背十年。
文化振兴之说
到了90年代,商业文化已向全国全面渗透,全国人民一起接受商业文化的洗礼,广东人重商爱钱的个性才得以真正地平反。在商言商,也不是一味的无情,这本是商业社会的基本守则。而且,彼此有规则可循,不知省却多少台下的交易和额外的人情功夫。
广东的另一面亦得以重新挖掘。重利的另一面是务实,绝不空口许诺给人误导,绝不空谈误国误事;好吃的另一面是讲求生活情趣,重视家庭关系,愿意为家人花两三小时熬上一煲老火靓汤是对家人最烫贴、最到位的关怀。
逐渐地,广东人的包容和接纳广为外人所肯定。随着数百万人前赴后继地奔赴广州、深圳和海南淘金,这些人渐渐爱上广东开放和包容的大环境,并决心把他乡做家乡,在广东购房落户定居。如今的广东,哪怕在街头小巷,均可找到说一口不咸不淡的普通话的粤人跟你对答;外省人到广东来,哪怕完全听不懂广州话,生活亦全无问题。不少用心的外地人张嘴就可以来一口纯正地道的当地话,叫人完全听不出区别来。
广东人对文化的态度也从以前的不辩驳不理睬批评,变成了现今的诚意接纳和正视。事实上,广东文化或者曾因为埋头经济而逐渐式微,但从未被广东人摈弃。像粤剧,虽然再难有昔日的风光,但私伙局(几个爱好粤剧的人聚到某人家里自弹自唱)的形式依然在民间活跃,曾任广州市长的黎子流就是其中一个粤剧发烧友;讲古(相当于北方的说书)又开始被广州一些茶楼接纳,并培养出新的粉丝;立足广州、号称要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也特地辟出广州话专版,为保留广州话的原滋原味尽一分力;一些本土的明星如张曼丽、东山少爷、吴嘉亮逐渐在广州本地崛起,最近他们介入话剧、舞台剧的表演,推出《假如生命剩下N小时》,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辗辗转转这么多年,广东人终于可以从容面对广东的文化:广东文化或许不无边缘,不无荒凉,但当中仍有一道真脉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