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下的中国康养旅游,正在以各种不同方式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现有老龄人口已超2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老龄人口比例增大势必会助推养生旅游,如今,这种追求健康和保养的旅游方式,在中国被称为: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是以“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康养旅游作为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养生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潮流。
2016年,在中国旅游项目发展欣欣向荣、社会需求日益提升的状况下,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其中将康养旅游定义为: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积极鼓励康养旅游投资和项目发展。
《标准》要求,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应包括康养旅游核心区和康养旅游依托区两个区域,核心区必须具备独特的康养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区则能为核心区提供产业联动平台,并在公共休闲、信息咨询、旅游安全、休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上给予有力保障。通过丰富康养旅游内容,打造一批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综合性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同年10月,中国国务院在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由上可见中国政府发展康养业态的决心之大。于是紧跟政策,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逐渐往康养转型,养老地产受到瞩目;很多既有的SPA酒店,SPA度假村也开始比以前更注重康养部分,而新项目更是有很多开始从康养入手策划筹备。
目前中国市场上已经可以看到下列各类康养类型:
文化型:深度挖掘项目地独有的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创意打造利于身心层面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获得文化体验的同时,修身养性、回归本心、陶冶情操。如:依托宗教资源,少数民族资源,茶文化资源,古镇资源,来打造文化度假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国学体验基地等。
生态型:以原生态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重点建设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一般分布在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或者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带来的养生体验。如: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养生、海岛养生、湖泊养生、矿物养生、田园养生等。
东方食养型:药食同源,是东方食养的特色。美食养生可以说是健康旅游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与休闲农业相结合,通过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当地的天然中药草本保健品等,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链的综合发展。如果条件允许,还适当辅助中医的疗愈资源,来进行养生指导。
长寿养老综合型:有一定的环境资源,拥有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群体,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业态,打造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等综合开发项目,带动护理、餐饮、医药、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产业的共同发展,并尽可能的依托长寿文化,发展长寿经济,形成食疗养生、山林养生、气候养生等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的健康养生养老体系。
综上所述,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小镇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接下来康养旅游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