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气候宜人,四面山峦重叠,环境幽静。也是世界上仅有二处的珍稀的含氡苏打温泉之一,与欧洲的瑞士温泉举世闻名
从化温泉又名流溪河温泉,位于广东从化市西北,距广州市75公里,以水质好、水温高、泉景佳为著的从化温泉被人们称为“岭南第一泉”,对各种关节炎和皮肤、消化器官、神经系统等疾病有辅助疗效。事实上,从500年前起,从化温泉就已经闻名遐迩。
明清时,从化已列为游览胜地。明代御史邑人黎贯赋诗赞道:“卷却银河水,青山应更清;等闲寻陆羽,来此续《茶经》”。明崇祯七年(1634年)《从化县志》中有“汤泉”和“百丈飞泉”的记载,并将“百丈飞泉”列为从化县八泉之一。清朝从化知县孙绳称温泉为“枕漱”佳境,适于隐居休养。明清时期,温泉已闻名遐迩,外地名士常到温泉游览。
民国期间,从民国21~25年(1933~1936年)在温泉兴起开发旅游热,短短数年,建有各式别墅和房屋37栋。民国21年(l933年),西南航空公司常务理事刘沛泉,在一次驾机飞行中,看到温泉瀑布,甚觉惊奇。便邀好友陈大年律师、梁培基医师等人前往调查,他们看到这里沿河两岸景色秀丽,有山有水,有瀑布,又有温泉,空气清新,认为颇有开发价值。
当时的从化县县长李务滋也开始注意利用温泉发展地方经济。他首先投资在河东建了一间茶室。同时,由、梁、陈、李等4人合资在河边兴建了玉壶溪馆,茅草为顶,四面走廊,中间3间平房,作为他到温泉游玩和供游客休息的场所。在他们的倡议下,成立了从化温泉建设促进会,从事风景区的开发工作,各界人士纷纷入会。该会规定会员凡捐资300元(当时的法币)以上的,到温泉游览时可免费住在玉壶溪馆,还可在促进会购置的荒地中,投资建筑别墅、楼宇。刘沛泉还雇工凿石,刻了一块题有“温泉”二字的石碑,竖于河东泉眼旁,作为开发温泉的标志(该石碑今迁至广东温泉宾馆河东餐厅侧)。该会在河东建了1座公共温泉浴室,在河西开辟了通向瀑布的栈道,沿途架设几道跨越溪涧的小桥,在陡峭的崖壁上修砌石级;在河西往南2公里处建了一座竹木结构的凉亭,名为“二里亭”,从这里登山直通百丈飞泉。
民国23年(1934年),广韶公路修筑到温泉附近,促进会便开辟道路接通公路干线直通温泉,在今河东碧浪桥附近建小亭,从这里沿河北上约200多米的岸边,用鹅卵石筑起渡船码头(今北溪11号楼附近)。码头下有沙滩一片,温泉水溢于沙滩上,人称为“热沙”。游人在这河边戏水游玩,可凉可热,自由选择,各得其趣,更佳妙的是,下水之前,游人可将鸡蛋掩埋沙中,泳罢蛋熟,就地剥食,饶有情趣,是真正的温泉蛋。
温泉建设委员会对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别出心裁:在河西把原来已有的竹丛再扩大,有计划地扩种成竹林,并兴建别墅,称为
“竹庄”;在河西北面,建颐养园于青松间,称为“松园”;在河西南岸植上梅树,称为“梅村”。这些布局,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岁寒三友图”。
这一期间,岭南大学教授冼玉清撰文介绍温泉的优美景色和特殊环境;该校化学系的德国医生柯道对温泉水进行化验,并发表研究成果,认为温泉对皮肤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有疗效。经过温泉建设促边会广为宣传,温泉兴旺一时。这期间,在温泉兴建的别墅、楼宇主要有:珠江颐养园温泉分院,如玉轩、若梦庐、溪滨一屋、柯树山房、己酉山房、萱荫园等,陈济棠、刘纪文、林云陔、谢瀛洲等人也建有别墅,基督教女青年会及由外国人士组成的高级俱乐部“万国扶轮会”也分别在温泉建筑楼宇,作为活动场所。
随着游客日益增多,商业投资也接踵而来,旅游业、饮食业及其他服务设施也陆续兴建。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化成为半沦陷区,温泉的建设停顿,游人罕至。温泉的旅馆、食店、商店等也相继关门停业,除少数别墅有专人看管外,大部分是“人去楼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温泉风景区从50年代起便有计划地建设,广东省干部疗养院和广东温泉宾馆都先后建了一批楼宇。文化大革命期间,温泉建设处于停顿状态。1950年至1976年,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共和国开国元勋,多次在当地的香漾温泉办公从事国事活动。在此期间也接待过1000多名各国的元首和政要代表团。
1982年,从化温泉水的功效,进一步得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肯定,经国家卫生部提议,成立了温泉康复中心,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以温泉治疗皮肤病、慢性病和老年病为主的综合性医疗机构。2010年后该中心每年都会为上万名慕名而来的皮肤病患者,提供缓解和治疗服务。
2010年12月,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从化温泉“世界珍稀温泉”的牌匾和证书。1978年以后,温泉的建设进入兴盛时期,温泉风景区的旅游、疗养设施逐步完善。如今更是商业开发源源不断,外界褒贬不一。
但无论如何,温泉的水质还是极好的,也是真的带动了温泉水疗健康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