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对“康复”概念的认知还非常模糊,常常将它和“中医推拿”混淆,和欧美相比距离颇大。脊近完美创始人朱国苗医生剖析“康复”概念和其意义所在
康复分为“物理治疗”和“运动康复”。以前,物理治疗在医院里叫理疗,比如中频、电刺激等,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技术手段,而运动康复准确地说叫做运动系统康复。
人的身体有八大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等。那么运动系统是什么?就是人的肌肉和骨骼。因此,运动系统康复其实就是肌肉肌骨系统的康复。
我们平时说的康复有神经康复、心肺康复、儿童康复,甚至现在还有心理康复,不难想象,神经系统康复主要是针对患有中风、脑血管疾病的人;心肺系统康复主要针对患有呼吸道或肺肿瘤、心脏病等术后的康复。而运动康复和其它康复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更偏向于年轻人群,因为年轻人运动系统损伤的概率反而更高。
康复是对医疗的补充
我们国家之前几乎没有康复,直到最近几年,才慢慢开始引进康复概念。而在欧美国家,“医疗”和“康复”比例是5:5,甚至是3:7,手术只占了其中的20%-30%,大部分帮助客人痊愈的任务都是交给了康复。他们认为,所有的医疗行为结束后,都必须有康复参与,康复是对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
但在我们中国,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或就医人口的庞大,我们的医疗是以“救命”(急救)为主。比如,在农村,有人中风了,医生所做的就是让这个人不要死就可以了,但这个人可能会瘫在床上十几年、几十年直到生命结束,不能说话,不能走路,不能吃东西,甚至大小便失禁,最多是有家人帮助照料和进行一些辅助按摩,这几十年对他来说是极其痛苦的,而且毫无尊严。
但是,在康复概念里,中风抢救之后,还必须帮助病人恢复到能够正常生活、自理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不仅把你的命救回来了,我还要让你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正常回归到家庭生活,这就是康复的意义和价值。
欧美的康复起源于一战、二战之后,战后士兵们很多失去了胳膊和腿,身体残疾,将他们抢救过来之后,要怎么恢复他们的尊严,他们的生活呢?这时,康复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在中国,康复的发展为什么会比较慢呢?首先,这个概念进来的就比较晚;第二,我们有中医。中医有它好的地方,也有一些局限。好的地方在于,中医本身做的就是康复的工作,但是中医会把康复和医疗两个概念混合,针灸、拔罐、刮痧既是治疗疾病的,也是帮助病人康复的。对于中风患者,中医会使用针灸和按摩,让病人慢慢能够走,这是好处。但局限是,中医也让很多人的思想变得闭塞和狭隘。
很多中国人会说:我们也有按摩,你的那套还不如我们的中医。这种思想就阻碍了康复概念进到中国。这类人群觉得康复和中医没什么区别,但区别其实是很大的,这个区别本身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更强调技术手段,“我掌握了推拿按摩的技术,我掌握了针灸的技术”,所以就分出了针灸科、推拿科、按摩科、刮痧科,科室都是以技术来冠名。技术冠名的问题在于,医生会对技术研究的比较深,但是对人体研究得比较浅,可以说是不够的。
西医就不一样,西医的科室有心血管科、脑外科、消化科,都是以人体结构来命名的,把人体的结构研究得非常清楚。在技术手段方面,会更多跟随现代科学。当然,西医也是有很多人在质疑的,我们知道西医也会存在一些局限性。
我这里想要强调的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就是:一个偏重技术手段,一个偏重人体结构。那么,偏重技术手段和偏重结构有什么区别呢?
偏重技术手段的话,就会受限于科技的发展,当未能跟得上最新技术时,一些和康复有关的治疗,就会停留在针灸、刮痧等千人一面的方式方法上面,没有办法进行更多的改进,例如对人体产生疼痛的结论永远都是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而西医研究人体结构的优势在于:人体结构的研究是永无止尽的,从宏观到微观,永远都研究不完。而且,因为对人体结构不断的发现,你的技术才有更新的标准,否则,就不会有目标,技术不会有更新。西医看一个人,看到的是骨骼、血液,以及身体的各部分组织、器官等等,那么我的技术就可以不断的有针对性的更新。
事实上,我觉得中西医两者是有互补性的。我对中医的总结是:入门容易,提升艰难,大多靠悟,强调悟性。但我们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事实上很多中医必须到年龄大之后才能悟得出来,年轻人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没有生活和社会阅历,是悟不出什么的,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再去深入中医和理解中医会产生很多隔阂,因此要想提升也就更难了。因此,中医里的高手是很难复制的。
康复和西医的好处在于,虽然入门会比较难,必须要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理,但它有一条明确的发展轨道让你逐步提升,有一个标准化的升级模板,使你一生中一直在进步,可复制性要高很多。而康复所应对的问题,看到的每个身体产生的状况,都可以实实在在找到诱因,从而提供解决方案。
年轻一代越来越钟意康复
虽说中国人现在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是很模糊,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和欧美有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了,运动和高蛋白低碳水饮食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的必须环节,追求形体和肌肉线条的优美已经胜过了他们的父辈无数倍。我前文提到,运动康复更偏向于年轻人群,因为年轻人运动系统损伤的概率更高,就是指的这个。
与此同时,现代人的工作强度和繁忙度也是他们父辈的无数倍,随着IT行业的高速发展,绝大多数的职业和电脑、手机相关,久坐、伏案、熬夜、饮食不健康所造成的肌肉和骨骼问题不在少数。对于这些亚健康问题,康复也是很好、很容易被接受的疗愈手段。
随着时代的更迭,现在的80后、90后就更容易接受康复这一概念。当我对他们说,你的肌肉出了什么问题,骨骼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反而,如果我说:你气虚,你血瘀,你寒湿,他们就不太能接受,觉得这些说法让人捉摸不透,他们会想:那我怎么把湿气弄掉呢,好像很难。但是,如果我明确告诉他们:你的颈部斜方肌损伤,我拿个3D检测图给他们看,告诉他们这就是斜方肌,我会针对性地处理他们的斜方肌,之后他们就会感到明显的改善,这就有种所见即所得的感觉,所以,年轻人就更容易接受。
再有就是,现在孩子们的学业繁重,写字坐姿造成脊柱弯曲,和一些天生的腿部骨骼和肌肉的问题,也是被很多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关注到了,他们就会早早的和康复医生接触,咨询并希望能帮助解决孩子的骨骼和肌肉问题。
我觉得,未来5-10年,康复会比较好地深入人心,人们对康复的接受度会变得越来越高。
从一个从业几十年的康复医生的角度来讲,年轻一代对康复的观念的变化,真的是很鼓舞人心。我们这些从业人员也非常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做科普和宣传,提升大众对康复的认知。

朱国苗 Dr. Zhu Guomiao
上海脊近完美创始人,资深中医针灸推拿医师,早年曾先后工作学习于安徽省中医院、上海市岳阳医院,曙光医院,具有丰富的一线临床诊治经验。硕、博士先后师从973首席科学家房敏教授、中国首位推拿学博导严隽陶教授,出版《常见病家庭调养》等专著300万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及科普文章5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