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室内及线上的新生活方式兴起,消费者们正在养成新生活习惯,并会影响到疫情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每次危机事件都会给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业带来新的变化和机遇。03年的非典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08年金融危机加速了网络消费、移动互联网的展开,之后于09年提出了“共享经济”,在2016年达到火热高峰,而这之后又有“共享”概念,带来了更多行业间游戏规则的变化⋯⋯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崛起、游戏短视频等“宅经济”火爆、医疗健康保障需求激增,一系列新消费习惯的养成,无形中将会对消费行业产生长久影响。疫情之后,哪些习惯会给日常消费行为烙上印记,哪些行业经济甚至会产生反弹增长的现象?
养成“无接触”意识
全国的消费恢复比想象中要来的快,餐厅已经开始排队,9成都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本来以为短期内大型堂食聚餐都不会特别理想,但事实上除了学校和单位机构的食堂还努力分流和保持距离以外,商业型餐厅的客流控制行动基本上已经瓦解,毕竟收入才是命脉所在。
生鲜电商成为用户购置必须食品的首选。盒马生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App的日活都有较大涨幅。生鲜电商在春节前的用户总量不到800万,而此次春节期间突破1000万,节后两周突破1200万,达到了96.4%的增长率。
疫情结束后,食品安全仍然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外食和外卖消费指数会逐渐恢复。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卫生条件优质的餐厅,也会倾向于选购半成品、速冻产品等,在家磨练出来的厨艺让部分人改变了就餐习惯,更多地在家烧菜吃饭。
一些外卖平台和餐饮企业推出“无接触式配送”服务,在预定、制作、配送等环节上,最大化减少员工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确保食品安全。而美团与智能车联也携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了无人配送专项实验室计划,希望能解决“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问题。
医疗健康保障成为日常刚需
“新冠”为全民上了一堂深度的健康教育课,全民的健康消费行为也将在疫情结束后得到持续提升,健康的生活观念深入人心。
能够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体质的商品和生活方式会更受国民青睐。消毒液、口罩、维生素等日常清洁、防护及保健类型商品可能会定期囤储。作为SPA和美容院店家来讲,可以订购或者OEM一些优质的上述产品,客人们会很愿意从有信任感的店家那里购买这类用品,而不是从大商场,从而帮助店家提升日常业务的零售收入。
调研显示,2月C端客户的益生菌订单为原来的200%,维生素C相比去年同期接近300%的增长,跨境益生菌销量同比增加180%,立白医护消毒产品的销售已经3倍,尤其消毒液同比增长超过400%。
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以及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意识大幅上升。百度搜索指数显示,从1月下旬开始,运动关键词的搜索就稳步增加中。京东大数据显示,仅春节期间,平台上跳绳成交额就同比增长56%,哑铃同比增长60%,拉力器同比增长109%,划船机同比增长134%,自营瑜伽垫同比增长高达150%。
90后年轻一代关注将健身需求同游戏结合的产品。任天堂《健身环大冒险》游戏,短短三个月期间,售价超过1500元,较疫情爆发之前涨价了900元。
疫情会激发国民保险保障类产品的需求,70%的受访者表示今后会增加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消费。消费者因为疫情而接受了“无接触”购险方式,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的成交量也有所上升。
水滴保险商城及旗下水滴保险研究院发布的《从新冠疫情看2020年互联网健康险趋势》报告显示出,2月新单年化保费超过12亿元,保持较快增速。截至2月底,水滴保险商城保障用户数量超过7000万,其中1-2月份新增用户数超过3000万,相当于2019年全年的用户增长量。
其中,确诊人数多的省份购险用户明显增加。《报告》显示,2020年2月,新冠肺炎确诊人数高于500人的省份,保险订单量较1月份增长了59%,其中湖北省增幅最高,较1月增长70%;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低于500人的省份,保险订单量也有所上升,较1月增长45%。3月4日,轻松保也公布了平台的保费收入情况,月规模保费达3亿元,也是同比大幅增长。
居家隔离、医疗资源紧张,促进了在线医疗服务的发展。调研机构凯度《新冠肺炎疫情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人表示至少尝试了一种新的医疗咨询和服务,其中提及最高的是网上问诊(34%)。疫情期间全国约有12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页,调动医生10万余名,超过400万人次在线上咨询。
根据平安好医生提供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春雨医生疫情期间共有2.1万名医生参与义诊,累计解答近138万例;就医160平台显示,全国1.17万名医生加入义诊,已提供咨询近163万次。用户选择在线医疗平台时,更为看重医生资质及医生科室类别的丰富程度。
互联网医疗火起来的理由是,在特殊时期能让人得到方便、快捷、可及的医疗服务和医疗咨询服务,减少患者在医院内的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线下到线上的迁徙和融合
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人们发现,大概80%的事情,不用一定见面也能完成。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娱乐都成为新趋势。
疫情为在线办公按下了“快进键”,于是,ZOOM、腾讯会议、钉钉、企业微信等平台的表现非常抢眼。2月3日,钉钉数据显示出全国有上千万家企业、近两亿人在家办公,钉钉在App Store的下载量首次超过微信。企业微信也表示其用户也翻了十几倍,每天有数千万人在线使用,华为的welink也是每天在线办公人数有几百万。
在美股动荡的背景下,在线办公软件ZOOM股价自开年来一路上涨,涨幅达50%,市值一度超过百度,达400多亿美金。远程办公APP不仅能帮公司解决人员管理、组织协调等问题,甚至还可以帮学校组织学生上课。
疫情中,有8%左右的微小企业退租了办公室,让办公成为了SOHO+线上,低耗高效的“分布式卫星办公”也会更加受到中小企业认可。在员工雇佣方面,也衍生出了更多非全职的卫星办公人员。也就是说,疫情让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力和租金成本,利用疫情期间养成的线上办公习惯减少了全职员工和办公室租赁面积。
在线教育给了在校学生们从不得已到习以为常的一种新学习方式的选择,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极速促进了线上教育的发展。除了传统教育巨头新东方、好未来等,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涌入战场,加速行业洗牌和发展。在线教育原本的渗透率不足10%,经过2020年,将可能到达30%甚至更高。SPA和美容行业的培训,也可以多多考虑更灵活有效的线上学习。
此外,目前非常火的短视频、长视频、直播、线上消费只会越来越被接受,和疫情一样常态化,当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乏有一批会因为客人的审美疲劳而被淘汰掉的参与者。
对于SPA和美容院店家来讲,疫情期间有线上业务的人家,明显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未来植入更多的、可以跟目前的疗程打包和相结合的线上产品销售会很重要。
疫情期间,让更多原本只会做线下的行业人士参与到了线上的分享经济。SPA和美容院的员工越来越有参与到线上带货的意识,线上分享也越来越被客人们欣然接受。很多没有线上业务的实体店,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疫情后的业务结构和布局。 当然,在选择线上项目的时候也需要谨慎,可以借力于现有的专业平台做植入,以减少进入初期的投资和风险,在专业团队的帮助下提升线上分享能力,更好地做好业务运营,获得来自于多方面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