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亿人确诊慢性病,每分钟有7人确诊癌症,90后健康预警,中国的健康大数据不容乐观
随着“健康中国”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中国国民的健康生活意识增强,积极预防的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只要是健康相关的项目、产品、概念,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众的欢迎。
但是根据光华博思特发布的《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上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人均寿命是73.4岁,其中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性4岁左右,只位居全球第八十三,其中慢性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了威胁中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健康大数据不容乐观,并且东部和沿海地区大城市的健康状况似乎更为糟糕。
《报告》上最让人心惊的数据显示并非针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而是30-40岁的青中年主力白领,其中,70%面临过劳死危险,76%处于亚健康状态,20%则患有慢性疾病。
从通俗定义上来讲,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据网络资料显示,中国已有2.6亿确诊的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
关于肿瘤方面,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该报告所发布的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的全国肿瘤登记处的2014年度的所有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中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各个地区之间的发病率的差异开始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各地区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其中,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别发病的首位。
报告还显示出,70、80后已经成为了癌症高发对象。一项保险行业的数据显示,重大疾病的平均索赔年龄是42岁。可见,在整个中国健康大数据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其中一大特点便是疾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堪忧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问题。加班熬夜、三餐不定时、缺少运动⋯⋯成了工作生活节奏快速的年轻人的常态。骨质疏松、脱发白发、头晕头痛、失眠、肠胃炎高发等成为困扰这些年轻人的常见身体问题。
近日,有关“90后一半工资拿来养生”的话题在朋友圈刷屏。90后,年龄最大的不过才30岁,最小的也才21岁,但这部分人群却已经早早迈入了养生大军的行列。网络上更出现了当代青年的“养生朋克指南”:“用最贵的眼霜,熬最长的夜”“啤酒加枸杞,可乐放党参”“一边暴饮暴食,一边吃健胃消食片”⋯⋯虽然话语极具调侃性,但是也折射出了现在这代年轻人对养生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处于不健康的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自我觉悟。可惜的是觉悟是有的,理解也到位了,但依旧挥洒青春透支人生。
中国网购平台的综合数据显示,2018年“双11”期间,“防脱发”“抗初老”成了90后养生产品购买的两大关键词。苏宁易购的数据显示,“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去年“双11”,保温杯和枸杞的销量一下子翻了两倍多,而这里面,90后“轻养生”群体的贡献不可小觑,占了近六成。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不再局限于中老年阶层,在年轻人中也已经流行开来。
不止中国,全球人类的健康状态也不甚良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人群总数的20%,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总数的75%。亚健康成为人群常态。
在未来,“健康”仍是中国乃至国民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还将持续上升,大健康产业仍是有待开发和进一步拓展的事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