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时代到来以后,人类到底能发展到什么极限?人类到底要走向哪里?而人类的生命长度与健康,又会有什么不同?高菲文
2012年3月初,在莫斯科举行的“全球未来2045年国际会议”上,当时31岁的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对与会者宣称,要推出一项以永生为目标的高科技研究计划,将人类思维移植进机器身体中,以实现长生不老。
2015年,全球又有一个大新闻,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科捐赠了1千万美元给一家创立了仅仅一年的组织——未来生命研究所。这家组织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安全性,他们的目标是要保证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未来是有益的。他们想帮助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不只看到高科技带来的锦绣前程,还要随时关注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险。
而未来生命研究所的创始人,就是一本叫做《生命3.0》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终身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在成立未来生命研究所之前,他已经在对平行宇宙的研究上获得了很多成就,曾经写过一本非常受欢迎的科普畅销书《穿越平行宇宙》。泰格马克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师出同门,他们的老师是参与过曼哈顿计划和原子弹研究的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而我们常说的黑洞虫洞,最早就是由惠勒提出的。
这家未来生命研究院得到了很多社会精英和著名组织的支持,包括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亚马逊、谷歌、Facebook、微软、IBM,还有研发了AlphaGo的Deepmind公司。成立仅仅两年,他们就募集到了超过1亿美元,汇聚了8000多位全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专家,成功地让“人工智能安全性”研究迅速在全世界成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生命3.0》这本书,则是对“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发展到什么极限?帮助人类走向哪里?”这个问题的最新研究和认识的完整呈现,用相当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最大尺度的想象力写出,构造对于未来生命、科技、文化和社会新的理解,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最大胆的想象,把未来生命的各种可能性,直接搬到了我们面前。
生命是什么?
作者迈克斯有一个崭新的视角。他认为,生命其实就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系统,这个系统会不断复制自我。生命有硬件也有软件,硬件是生命有形的部分,用来收集信息;软件是生命无形的部分,用来处理信息。生命的复杂性越高,版本就越高,可以分为生命1.0、生命2.0和生命3.0。
生命1.0指的是,系统不能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和硬件,两者都是由DNA决定的,只有很多代的缓慢进化才能带来改变。生命1.0出现在大约40亿年前,这个地球上现存的绝大多数动植物,都处在生命1.0的阶段。
生命2.0指的是,系统还是不能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但是,它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很多复杂的新技能。生命2.0出现在大约10万年之前,人类就是生命2.0的代表。但是,我们的硬件也就是身体本身,只能由DNA决定,依然要靠一代代进化,才能发生缓慢的改变。也就是说,生命2.0是通过软件升级来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
而生命3.0,指的是系统能不断升级自己的软件和硬件,不用等待许多代的缓慢进化。在美剧《西部世界》的第二季中,觉醒了的机器人接待员就是生命3.0的代表,他们不仅能在智能上快速迭代,在身体上也能随时重新设计和更新。
于是有一种假设,生命在未来的一个巨大转变,就是可能并不需要寄存在血肉之躯里。当智能有机会从肉身的束缚当中解脱出来的时候,生命第一次有机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它就会完全脱离进化的束缚。
这下子问题也就来了,如果生命3.0会出现,那么最早会在什么时间到来?对于人类是有益的还是毁灭性的呢?
目前,我们能看到和接触到的大多数人工智能开发者的研究,都只是聚焦在单一能力上的人工智能上。例如:自动驾驶汽车、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网站机器人问答助理。但是,还有一类人工智能叫做通用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人类能够完成的任务、学会的知识、产生的认知,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
当人类开发出这种通用人工智能的时候,就是一个触发生命3.0产生的临界点。一旦迈过了这个关键时刻,智能进化的速度就会迅速翻倍,从量变到质变,被称为“智能爆炸”。那时候就会产生远远超过人类水平的超级通用人工智能,被称为超级智能,代表着生命3.0时代的到来。
有一部分对人工智能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认为超级智能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无法实现的。而大多数世界顶尖的专家们,则认为超级智能会在几十年之后出现。未来生命研究所在2015年做的一个调研中,约有一半的科学家认为,这个“智能爆炸”会在2055年左右。然而在2017年,未来生命研究所又做了一次调研,这一次绝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这个时间点会提前到2047年。
如果真是这样,留给我们人类思考自己未来的时间就不多了,在剩余的30年里,我们必须想清楚很多重大的问题。超级智能和人类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理解,这些都会有巨大的不同。它的出现到底对人类是好事还是坏事,科学家们还在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人类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人类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这个问题的就连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也在吵来吵去,达不成共识。想象一下这个局面,是不是顿时就会感觉到一阵恐慌,好像是外星高级生命明天就要降临地球了,而我们根本想不出对策。因此很多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的爱好者们都在思考,希望明确人类未来的出路。
《生命3.0》里则总结了超级智能可能带来的4种结果,仿佛是科幻小说的情节。
第一种结果是人类灭绝。第二种结果是人类丧失了统治地位。第三种结果是人类限制超级智能的发展。第四种结果是人类统治超级智能。
人类也很可能会主动停止发展超级智能。但是,一定会有一些拥有大宗财富的人或者国家偷偷发展技术,那么,他们就会积累起更多财富和权力,接管和统治世界,导致世界走向极权主义。世界也可能会成为乔治奥威尔的著名小说《1984》描述的场景。独裁者追权逐利,人性被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下层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人生变的单调乏味。
人类也许也会选择主动把自己的技术水平退回到中世纪,比如说,放缓或限制高科技的发展。这个逆向的做法,虽然阻止了超级智能的快速发展,但长远看来,也是会把人类引向从自然生态角度的灭绝,人类将会在10亿年之后被大自然抹去,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
怎么做才能保证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未来有益?
人类造出的超级智能,必须保证是友好的,也就是说,它的目标要和人类一致。要解决目标一致性这个问题非常困难,《生命3.0》认为:让人工智能学习人类的目标;让人工智能接受人类的目标;让人工智能保持人类的目标。那么我们人类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全球最厉害的科学家们也还没有达成共识。
现在能做到的,只是把大多数人观点当中相同的特性总结出来,这其中就包括:人类应该更多感受到幸福,要有更多的自主性,要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等等。然而在2047年前完全明晰这个问题实在太难了,所以科学家们决定先解决目标一致性的问题,保证人类能够生存下来,赢得时间,然后才有机会不断思考、选择和修正自己的终极目标。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挺失望的呢?我们得这么想,认识到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已经是迈出一大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积极研究。这总比我们对于危险完全没有预料到或什么准备都没有,要主动多了。
科学家们也都已经想到了,要在探索人类生命的独特性上打开一个突破口,也就是说,了解人类到底有什么东西是人工智能没有的。
比如,科学家们非常关注人类的“意识”是不是独特的。如果意识是人类才有的主观体验,那么,人工智能就不具备。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造意识是有可能产生的。人工智能很有可能会在整个宇宙空间和完整时间跨度上拥有人类想象不到的宏大意识。人类注定不是宇宙之间最聪明的存在。
所以,人类之所以要保存生命的延续,并不是因为我们在宇宙中的物种优越感。对于人类来说,我们要守护的是生而为人的意义。电影《银河护卫队》里,浣熊问星爵,“我们为什么要搭上性命去拯救银河系?”,星爵回答说,“就因为我是生活在银河系里的一个人。”“那我们为什么要历尽千险去守护人类呢?”“只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
人类从智人起步,用卓越的智能打败了所有生命1.0和生命2.0的物种,现在,人类认识到,生命带来的丰富独特的体验更加重要,这些体验才能让我们的人生饱含意义。《生命3.0》最后所阐述的,是勇敢迎接“智能爆炸”带来的生命3.0时代。
人类除了发展人工智能以外,科学家和医学家们孜孜不倦无比兴奋地在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如何突破目前人类DNA的极限,延长生命长度,攻克影响人类健康和威胁生命的疾病难题。
人类的永生计划从未停止
得长生之术,驻不老之颜,从秦始皇起就不断寻找的长生不老神药,到中国各个朝代的帝王追求永生和道家炼丹羽化登仙,古往今来全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永生或不老的追求。从我们SPA行业几乎天天挂在嘴上的“Anti-Aging抗衰”和“Longevity长寿”,到目前中国相当流行的“海外医疗”“海外干细胞治疗”,以及各种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状态更好的运动、饮食、微整等。总之,没有一个正常人会拒绝让自己以一个健康美好的状态来活得更久。
永生构想是存在的。理论上认为,人体是一堆原子构成的,因为构成人体中的原子之间的排列跟连接发生改变,就会出现衰老和死亡。人的生、老、病、死的实质为人体中的构成原子之间的排列跟连接发生改变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要想确保人体不老,就必需把这些被破坏的原子之间的排列跟连接修复回来,而决定关键性原子排列方式的就是DNA,因此完全破解DNA密码并掌握控制人体寿命的编码,就是决定人的寿命长短根本所在。
不同于中世纪的炼金术,不同于东方的求仙问道,科学家们将探究的目光投向人体深处,维生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因、自由基、端粒酶⋯⋯
诺贝尔医学奖:基因技术之端粒
承载着各种基因的DNA分子就像一根长长的细线,按照一定的规则扭曲成染色体,像一顶帽子那样覆盖在染色体末端的就是端粒。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控制着细胞衰老和死亡的过程,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无法再缩短时,细胞就会因为无法分裂而死亡,端粒也因此被科学家们称为“生命时钟”。正常情况下,细胞平均可分裂50次,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2.4乘以50是120,因此目前计算出的人类寿命极限为120岁。“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也令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非常自然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能人为控制端粒长度,对其进行严格保护,是否能延缓衰老呢?想法虽妙,一切却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端粒酶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人体内有极少数细胞的端粒酶因某些特定原因被激活后,会使癌细胞呈现出无限复制的能力。庆幸的是,医生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抑制癌细胞。迄今为止,以端粒酶为靶点的有些抗癌药物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
端粒酶研究者们沉迷于一方世界,在细胞里解密生命的天书。但人类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自身代谢所产生的自由基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端粒会加速老化,导致提前缩短,失去再分裂的能力就会导致细胞提前衰老死亡。人类是否能因为端粒而远离疾病、更加长寿,还有待时间的回答。
纳米机器人和干细胞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已经拥有一种特殊的监测技术,可以利用“纳米虫”发现并消灭血液中的癌细胞。预计25年后,科学家将研制出比第一代“纳米虫”功能强大10亿倍的纳米机器人,用以进入人体修补受损细胞,届时,人类寿命将有望达到数百年。
现在,科学家已能在体外以干细胞为种子,培育一些组织器官,来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在年老时能用上自己或他人在儿时或青年时期采集保存的干细胞,那么人类长期追求的长生不老幻想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干细胞技术可以看做是人类在掌握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前对于永生的一个过渡技术,因为干细胞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永生的问题,只是对损坏的部分做更换,因为人体不是机器,所以在其它先进技术出现之前,只能作为替代技术而使用。不过也有科学家们认为,纳米技术和基因重新编码的结合,有可能让人体实现自主进化。
就目前而言,在永生道路上,对现在生存的希望获得永生的人类唯一具有意义的技术,可能是人体冷冻技术,也就是“生命暂停”,但这个技术本身实现不了永久生命,真正的永生技术要靠未来的科学才能实现。
哈佛“返老还童药”
2013年哈佛医学院Paul F. Glenn衰老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David Sinclair教授发现:22个月大的小鼠(相当于人类60岁)服用β-烟酰胺单核苷酸一周后,生理指标恢复到6个月状态(相当于人类20岁),并延长了30%的寿命。这让β-烟酰胺单核苷酸常被冠以哈佛“返老还童药”的称号。
2018年David Sinclair团队再次发现:32个月大的小鼠(相当于人类80岁)服用β-烟酰胺单核苷酸一个月后,跑行时间和运动距离增加1.6倍,毛细血管和血流速度逆转到年轻状态。因对β-烟酰胺单核苷酸逆转衰老研究的突出贡献,David被授予《时代》杂志影响世界的100人。
今年3月美国贝勒医学院Hisayuki Amano的研究团队发现:β-烟酰胺单核苷酸可维持端粒长度。而多个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权威期刊的研究结果从激活干细胞、DNA修复等多个角度确立了β-烟酰胺单核苷酸抗衰老界集大成者的地位。
众多科研成果的加持之下,于是这一抗衰老品加入了许多富豪的豪华“延寿”套餐。多次登上华人首富宝座的李嘉诚早已捷足先登,在2016年服用β-烟酰胺单核苷酸前体物质后表示“感觉重返青春”,随后通过旗下的维港投资2000万美元大笔投资产品生产商。目前,日本单瓶9000mg的售价一直维持2万多人民币。
未来最值得投资的领域是“长寿和健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克斯·普朗克教授在“人类死亡率数据库”中统计,过去200年中人类平均寿命每10年就会增加2~3岁。 美银美林估算“健康长寿、延迟死亡”的市场规模已达1100亿美元,未来10年最值得投资的公司是致力于“延迟人类死亡”的公司。这在硅谷早已山雨欲来。
2013年谷歌Google出资15亿美元为子公司Calico公司招募全球顶级生物专家,以期Calico可以“延长人类寿命,成为晶体管后人类又一巨大进步”。同年,另一家硅谷巨头甲骨文Oracle则出资3.35亿美元研究衰老。
2016年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夫妇则捐资30亿美元以期望本世纪消灭疾病。
2017年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联合投资Unity Biotechnology公司3.7亿美元,该公司通过清除衰老细胞来延长寿命。
“延迟死亡”成为资本的超级风口后,科学界也加速了对各种“延长寿命”技术的研究。基因疗法、肠道菌群、免疫细胞、清除衰老细胞、eNAMPT酶疗法等革命性抗衰老成果,屡屡登上权威医疗期刊。
从SPA行业来看,没有任何时候会象现在这样,从美容、减压、养生,逐渐进入到了对生命质量、对寿命延长的奋力追求。人类正处于寿命长度和人生质量空前提高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