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血的概念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全身提供营养。那么,气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呢?
我们知道五脏六腑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么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用生活中煮饭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脏腑与气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米洗好,水加好,放在锅里,过上3天的时间,米也不会熟。但如果在锅下架起火来煮,那么半小时后,一锅米饭就可以吃了。
米还是当初的米,水也还是当初的水,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中医认为,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这锅底的火。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器官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中医理论中,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中国还有俗语说道:“人活一口气”,当然我们也能够理解为呼吸,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则是指“气”这一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几乎涵盖了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我们的保持着恒定的体温,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都有赖于一种很重要的气,这种气在中医称为“卫气”。
中医中的“卫气”指的是气所担当的 一项“人体卫士”的职责,当人体参加剧烈活动,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就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当外界有病邪想要入侵人体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以可乘之机;对那些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这就非常类似人体的免疫系统。
气的固摄作用
人体内有很多有形的物质,比如血液、津液
(如汗液、唾液)等。这些有形的物质,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用。
血液就需要循行于血管中,汗液就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摄在肾脏中。而保证上述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中医认为就是气。
有些朋友平时很容易出汗,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囿摄汗液的一种表现。有好的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有健康的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有强大的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正常运作的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中医形容气与血的关系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在战斗中率领和指导大军的“帅”。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就像母亲一样 给气一个安全和正常的归属;因为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会失去安身的住处,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气血足则五脏滋润、六腑通,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上通下达、腑通肠利,毒尽出,面容姣好、能吃能睡、一切安好。
反之,如果气的活动能力变弱,人就会十分虚弱,会变得非常容易累,倦怠,嗜睡,气短懒言、头晕心慌、出虚汗、无力、容易感冒等。之后,随着会发生肺、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体质和免疫力的下降,甚至给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容易生大病重病,得慢性病等等。
我们怎么补气
可能大多数中国人在被中医提到“气虚”和
“免疫力下降”的时候,会觉得要以“滋补养气的药材”为主。这固然没有错。补进自然很重要,但是要看你补的是什么,你的体质是不是适合补?能不能补得进?有些人的身体已经因为过度的营养摄入而造成堵塞和毒素积累,对于这类人群,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补,要咨询专业中医先解决身体的淤堵问题。
人参通常是中医补气的首选药材,堪称能“大补元气”。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对增强免疫力很有效果,主要是激活T淋巴免疫的效果,并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分泌更多的免疫因子,也就是激活整个免疫系统,提高人的免疫力。
保证从饮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做一些SPA疗程和中医艾灸,也能很好地补气。睡眠保证在6-9小时之间,不足或者太多都会适得其反。定期做有氧运动,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中式养生锻炼方式是很好的补气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