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成本对大树古宅的守护,文化的传承,内心的坚守,养云安缦的故事已经是行业的传奇
上海市郊,养云安缦酒店内及周边区域,万棵香樟掩映着几十座明清古宅,一派安宁祥和,承载着历史之厚重。这些宅子历经了几十代家族的传承,但他们并非生于此地,却是来自遥远的江西抚州。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为了作为酒店的布景。
2002年,抚州市的廖坊水库确定开工,意味着几十平方公里内的三个县将被淹没,这里的大树、古宅或就此消亡。那时,出生于抚州的企业家年轻的马达东先生,从上海回到家乡,眼见着有些大树已开始被砍伐,他深感震惊也很是沉重。
于是,马先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拯救大树古宅——移到上海,重新为他们找一个家。一场对历史、文化、自然和生命的守卫旅程就此开启。之后,马先生放下了自己的地产事业,全心投入到迁移工程中,化身为一位坚定而执着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者。
工程在同年开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旁人的质疑,过程中的诸多困难,甚至是绝境,这些都是不小的考验。
陆续邀请到植物专家,舟桥专家,古建筑专家加入团队的同时,马先生拜访各地、各级政府寻求保护政策和支持,用真诚打动当地村民。为了保证树木迁居后的存活率,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小心翼翼。
移树之前,他们先在大树周边挖一圈槽,填上肥土,待培育出新根系,才断主根移动。挖树时,不仅需把多余的枝桠剪掉,以减少消耗,同时带上泥土,并用棉絮、竹片包裹树木以保护树皮。具体运输过程中,更是经历了重重艰难。
一棵大树截枝、带泥土根系后重达几十吨,乡间小道小桥难以通过大型载重车辆,不少山沟里还没有道路和桥梁,他们不得不拓路架桥。有时,铁桥会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冲垮;装载着大树的卡车万一碰到暴雨造成的地面下陷,将令搬运工作陷入险境,即使团队很多小心,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数十起翻车事故,每次都是大型吊车赶来,将大树吊到另一辆车上继续运输,一切都是为了让大树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栽回土中。还有诸如桥洞过低、收费口过窄等问题,挖地三尺、或拆墙铺路,无数耗财费力的工程,都只为能让一棵棵大树顺利通过。
到2005年,上万棵香樟都被纷纷运到了上海,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团队动用了几十辆重型装载车,铺设了上百里临时道路,架设十余座临时铁桥,运送了上千车次江西的原土。与此同时,古宅的抢运工作也完成,并且第一栋古宅成功复建。
抵达上海后,大树立刻被种下,朝向保持与原来一致,将之前的泥土与上海本地土壤按照比例混合填埋。即便如此,这些大树能否适应新的土壤,没有人敢打包票,周遭也传来各种质疑的声音。
然而,在团队的精心养护下,大树开始冒出新芽。他们在新栽的树下用竹管密密麻麻地钻眼灌粗砂透气,改良土壤,为大树挂吊瓶输营养液;在树周围植上竹子,疏松土壤,透气保湿。又过了三年,大树八成多都活了下来,繁茂生长。
马先生喜欢和大树呆在一起,似乎能听见他们的心声,他说:“我似乎能感受到这些大树重获新生的欣喜”。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安缦酒店集团的创始人Adrian Zecha先生从十年前开始就希望在上海寻得一处人文佳境打造安缦度假村,却一直没有找到。2009年,他慕名来到了古杉园林,抚着斑驳的树干和青砖,深受震撼,他找到了一直在寻觅的理想地点,于是立即决定将上海的安缦定在了大树边上。随后,Kerry Hill带领的国际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开始合作开启养云安缦的设计研究,马先生下达指示:“我希望五百年以后,还能看到这些建筑。”西方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不断碰撞、吸收、融合,既满足当代建筑的舒适性需求,又遵循了中国古文化传统。2011年,酒店正式开工建造。
而今,每个踏足养云安缦的客人都能感受到这里不一样的关乎生命和历史的气息。樟树与湖泊环绕,古宅的一砖一石经重新整理和组合,构建出安宁雅致的空间,以木、石、竹为主要的建造材料,透过窗格屏风,投影出斑驳宁静的光影。笔墨间茶香氤氲,大树将涌动的绿意跃过每一道缝隙映入眼帘。来到室外,徜徉于苍翠葱郁的古木林中,仿若超越时空的局限,探寻生命的开端。坐落庭院花园中的安缦水疗更加深了这片宁静之蕴意,将外观之所见,情思之所寄和身心之疗愈完美结合。
“我们的生命最多不过百岁,我们只是树下的过客。”正是这份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成就了这生命的奇迹。
今时,无论是入住养云安缦亲访大树林的客人,还是耳闻故事尚未前往的听者,都是这捍卫生命与文化的见证人。“老庄所言:美成在久,真正美好之物,必经年岁之打磨。”马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