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GDP增速为6.9%,是中国年度经济增速近七年首次反弹,但这并没有给2018年带来多少乐观情绪。消费升级在2017年是个热词,但“消费降级”一词也开始频频出现,这个词一定程度反应了近两年中国社会的整体经济和人们的心态的走向。
消费降级是相对于消费升级来说的,这里列举三项消费升级的特点:
时间更重要:愿意花钱买时间。洗碗机,电动牙刷,高铁都体现了这种消费升级,收入越高,则时间越值钱。
体验更重要:吃饭的体验远比吃饱重要,住酒店的体验远比睡觉重要。消费体验作为消费的重要一环,是消费升级环境下的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依据。
态度更重要:穿衣需要体现自己的品味,开车需要体现自己的个性,消费者对于品牌态度的需求大于对产品功能的需求,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那么相对的,消费降级的特点就是,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率,降低体验感,降低个性、品味、态度,最高程度上实现物美价廉。因此,消费降级则有下列特点:
去品牌化:很多人把网易严选视为消费升级的代表,其实不然。消费升级是品牌化,个性化,而网易严选恰恰相反是去品牌化的,在产品的使用功能上,也许它们和品牌产品差别不大,但最核心的问题正在于去品牌化。品牌是具有产品使用功能之外的附加价值的,它代表了产品一贯的质量,服务保证以及最重要的——审美与生活方式的态度。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某品牌产品就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态度。
共享和二手经济:近几年在中国实现爆发式增长,滴滴,共享单车布满街头,转转,咸鱼等平台大量涌现,一定程度上它们针对的是那些消费降级的人群。拥有一个新产品获得的使用体验和心理满足感肯定不是一个共享或二手产品能够给到的,但共享和二手产品,也完成了一件产品的最基础功能——提供产品的使用价值,对于那些不那么在乎品牌所赋予的气质的人来说,这已经够了。共享和二手经济最大的利益点,是用更低的价格满足用户最基本的低成本使用价值,这恰好满足了消费降级的需求。
追求物美价廉:对于消费升级来讲,不仅要吃饱还要吃的健康,有好的用餐体验,对于消费降级来讲,吃饱吃好比用餐体验重要。原因很简单,只有四个字——物美价廉。
消费降级就是心态降级
消费降级其实有两种表现:其一是对于低线城市里收入不高的消费者,他们不大会购买那种价格高的大品牌产品,他们的购物态度大部分为实用主义,比如在拼多多上买一双几十元钱的鞋,而非到商场买一双上千的鞋。
其二是对于一二线城市里收入不低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在经历了收入飙升和物质极度丰富之后,他们大多房贷举债,上有老下有小开销不少,于是对于大部分商品的态度转变为够用就好,这有点像日本的低欲望社会。这使得他们理性消费,不再对品牌趋之若鹜,而是转向那些虽然没什么品牌,但已然够用且质量不差的商品。
消费降级的选择是经济状态不佳与当下的一些社会文化互相影响的结果。在这个多元化社会,“宅”,“丧”,“佛系”,“断舍离”等一些社会心态直接关联到消费欲望,用很低的成本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经济状态不佳条件下的人们自嘲自解的方式。此外,还有类似于嫌上班累工资低,于是宅在家,称宅家里更节约的事情发生,这是一种消费降级带来的心态降级。
然而对于中国人的性格来说,消费升级才是主流的中国社会文化心态。但随着社会贫富差异化的扩大,消费升级型产品和消费降级型产品定然会并存发展,是社会的一体两面,处于两个平行世界,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然而无论是升级还是降级,必然是以产品的品质为导向,即便是降级类产品,也需得有性价比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