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牛津词典对“运动”与“行业”的诠释,显然,当下养生界更应被称为一场运动,而非一个行业。Trent Munday文
在去年迪拜举行的专业水疗&美容大会(Professional Spa & Beauty Convention)上,我说“养生”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场运动。此言一出,当即便掀起热议。我当然希望这个观点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不过有趣的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竭力自我辩护。我并没有说“运动”不好,恰恰相反,比起“行业”来说,人们通常对于一场“运动”更具有热情。
在开始前,我们先搞清楚两者的区别。“维护同性恋权利”是一场运动;“汽车制造业”是一个行业。
还记得2016年底在网上迅速串红的那个视频吗?有个人在视频中讲了千禧年一代的所有问题。这个和传统唱反调的人是西蒙斯涅克,他是个作家和演说家。早些年,西蒙写过一本叫做《始于理念》的书。书中的主要论点是,比起你实际做了什么,人们更在意你为什么这么做。
“运动”就是关于“为什么”的。如果我们接受这种说法,实际上也就承认了一场运动比一个行业更强大。但是每个被我质疑“养生”是否应该被称为“行业”的圈内人都感到被冒犯了,似乎我在质疑他们工作的合法性。
牛津词典对“运动”的解释是——一群人合作推动他们共同的政治、社会或艺术思想;对“行业”的解释是——经济或商业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或分支。也许你会简单地想这两种定义都适合“养生”。
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两者的具体特点,再决定我们属于哪一类。…
1.“行业”被“标准”引导;“运动”扎根于“价值”。
嗯?确实不少人都在谈论养生界的标准问题。但我想,距离拥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这点上,我不得不说养生是一场运动。
2.随着时间,“行业”变得越来越“统一”;
“运动”则越来越“多样化”。
目的地水疗、城市水疗、酒店水疗、阿育吠陀、按摩疗程、身心灵等等。多样化成为了当今养生界的主题。因此,在这点上,我也觉得“养生”更适合“运动”类别。
目前的比分是:运动=2;行业=0
3.“行业”不受外部风潮的影响;“运动”是风潮传播者,影响组织、个人或社会思想。
单想想我们每年都会火热出炉的几大养生趋势!我们并没有试图将自己与这些趋势(更确切的说是时尚风潮)隔绝开来,反而充满热情地拥抱它们。每年我们都满怀期待地等着最新养生趋势报告,计划自己下一步的发展。这让我想到了电影《土拨鼠之日》里的场景,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每年都从庞克瑟托尼到费城预报时令。
4.“行业”具有排他性,随着时间,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运动”具有包容性,几乎没有进入门槛。
这一点挺有趣。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试图将自己打造为专属、独家。许多水疗中心和养生会所都着眼于富裕的上层客户群。但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树立了进入门槛,相反,任何一个局外人想加入养生界都轻而易举。并且我们总在宣扬自己多么欢迎更多人登上这趟养生列车。即使单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也是十分合理的做法,重要的是怎么把蛋糕做得更大,而不是对已有的市场修修补补。
最后的比分是:运动=4;行业=0
总的来说,似乎我们真的是“一场运动”,而非“一个行业”——至少目前还不是。
真正能够检验这一结论的无疑是听听非养生界人士的声音,他们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每次做这项调研时,得到的反馈都一样。看第一眼时,他们会把我们称作一个行业,因为这里确实有商业活动发生。但深入审视二者的具体特点之后,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发现所有的信息都表明着这是一场运动。
谁在乎养生到底是一场运动还是一个行业呢?这个答案真的重要吗?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从客人那里赚到钱,那最好还是将它做成行业,而非停留于一场运动。
作为一次团体养生活动,我们一起在周日的下午去公园冥想,这很好。但如果你想让我出100美元去你的水疗中心学习冥想,我就会考虑你那里是否有一套行业标准,让我清楚地知道我花的钱可以相应得到什么回报。
所以,要么尽情拥抱这场“运动”,要么定义“行业”标准。